目录
设置
书籍详情
加入书架
推荐票
金票
打赏
评论区
战国歌 作者: 朱育涛 字数:3854 更新时间:2013-01-12 19:05:00

拼命的时候到了

拼命的时候到了。

到了九月份,被围的赵军在秦军奇兵的骚扰下疲惫不堪,粮食吃完了,就吃马匹,马匹吃完了就只能挨饿,甚至发生人吃人的恐怖事件。此时赵军断粮以及四十六天之久,死亡阴影笼罩在赵军头上,赵括明白,他已经没有退路了,于是他组织了四支部队,轮番攻击突围,但都被秦军挡了回来。身处绝境的赵括孤注一掷,亲自带领赵军主力强行突围,结果还是以失败告终,赵括本人也死在秦军箭矢之下。主将阵亡,赵军群龙无首,只能投降。

面对着四十万疲惫不堪,饿着肚子的赵军,白起面临着选择。

留?显然不靠谱,赵军是在走投无路下才投降,并不会真真切切为秦国卖命,而且赵人民风彪悍,恐怕到时秦军控制不了,何况此时秦国也面临着粮食危机,分不出多与粮食给降卒。

放?也是不靠谱,一旦放他们回去,不仅自己以及秦国这段时间的努力白费了,赵国的实力还得以保存。放虎归山,后患无穷。

唯一的办法只有杀。白起的眼角露出一丝前所未有的杀机。

最后四十万赵军就被坑杀了,只留下两百四十个年纪稍小的士兵回去报信。

坑杀四十万人?白起怎么做到的?天知道,《史记·白起王翦列传》只是轻描淡写:挟诈而尽坑杀之。

白起这个决定让自己背上了一个坑杀降卒的骂名,也让后人对此褒贬不一。支持他的人认为这是战争中常有的现象,反对他的人是直骂他是禽兽不如。对此,我想白起不会在乎世人对他评价,因为他做了他认为该做的事——削弱赵国,使之失去与秦国抗衡能力。

为了国家的利益,千古骂名又如何!

至此,白起登上了军事生涯最高峰。

战神一吼天地暗,拔剑一挥尸堆山。

血流成河只一笑,敢为社稷受唾弃。

巅峰前面,就是深渊。世上很少有人能控制住自己脚步,一不小心就掉落深渊。白起也是如此,作为军事巨匠的他在政治上显然不及格。

长平之战后,秦军再接再厉,继续前进,大有一副不灭赵国誓不罢休的样子,吓得赵,泡菜国君是魂飞魄散。危机之下,他们决定效仿秦国运用单衣炮弹,采用反间手段,于是他们请出来鼎鼎大名的纵横家苏代。

苏代带着钱财就去见范雎。

“相国可知武安君大败赵军之事?”苏代开门见山。

“嗯!”

“相国可知秦军兵临城下已将邯郸围得个水泄不通?”

“嗯!”

苏代摇摇头叹气道:“真为相国感到可惜?”

可惜?范雎心头一阵莫名其妙。

苏代立即道:“赵国灭亡,第一功当为武安君白起,武安君为秦国南征北战取得大量土地,如此功劳堪比当年的周公太公,届时封赏,武安君定是三公,而相国你将屈居武安君之下。当初秦围上党时,上党百姓宁愿投赵,也不愿意归秦,由此可见六国百姓是多么痛恨秦国的,如果赵国灭亡,那么赵国靠北的军民就会投靠燕国,赵国靠东的军民就会投靠齐国,赵国靠南的军民就会投靠楚国。如此一来,即便秦国占领赵国全境,得到百姓又有几人?”

范雎听了内心一阵疼痛,别指望他会对赵国百姓何处何从产生兴趣,而是苏代那句你将屈居于武安君之下深深刺痛他的心灵。作为聪明人,范雎自然明白苏代的伎俩,只不过是为了保存赵国而已。

但,权力是多么吸引人的。范雎绝对不会允许其他大臣凌驾在自己头上。

“那依先生直言,该如何是好?”范雎愣了一会,终于发话了。

苏代一阵窃喜,心中一片感慨:“权力真是一种毒药,能让人迷失本性。不管善恶是非。”

“在下认为,相国可以向秦王提出意见现在不是灭赵时机,只要让赵国割地赔款就行了。”苏代还不忘加一句:“到时候武安君的功劳看上去就不会那么大了。”

“哼哼哼哼哼……”一阵奸笑响彻偌大个相国府。

事实证明范雎是个办事效率极高的人,他立马进入秦宫拜见他的老搭档秦昭襄王,抛出一大堆理由:秦军损失惨重,需要休养生息;秦国国库空虚,不能支援大规模战争。并且提议只要赵韩割地赔款就行了。如此一来既能削弱赵国,也不会搞得秦国元气大伤,让其他诸侯有机可趁,待秦军恢复元气后再进军不迟。

秦昭襄王本着对范雎的信任自然答应罢兵,消息传到白起的耳朵里,白起相当愤怒,怒斥范雎卑鄙小人,目光短浅。由此,白起之内心痛恨范雎。

将相失和!当年范雎用反间计替换廉颇,现在范雎被反间得罪白起,可谓成也范雎,败也范雎。之后范雎受到诸多史学家的唾弃,而白起则成了一副受害者样子。平心而论,范雎将自己的欲望建立在国家利益上固然有错,但白起的碌碌无为也足够体现出他政治水平不过硬。

首先,作为官员,他知道使君俸禄忠君之事,作为名将,他不会不明白战情顺势万变,战机稍纵即逝以及将在军,军令有所不受的道理。作为前线总指挥的他知道此时是灭赵的大好机会,为了秦国的利益,违背一次军令又如何?届时拿下赵国,凭借秦昭襄王英明神武难道还为难他不成?即便是将他处死,好歹也强于后来的自杀。

其次,他和范雎关系不好。事实上白起和范雎的矛盾并不是在长平之战后才有,白起的推荐者是魏冉,魏冉又是范雎的死敌。因此魏冉被范雎一棒子打下去后,白起对范雎有些不满。换做有政治头脑人眼见范雎掌握国家大权,主动会和他搞好关系,毕竟同在朝廷混不容易,两人关系铁了,就不会有后来的悲剧。将相作为国家两根支柱,缺一不可,前者管理军事,后者管理政治,两者相辅相成,才能让国家长治久安。所以说为了国家的利益,有时候拍拍马屁,交流感情是必要的。

过了几个月,秦军再次发兵攻赵,围了邯郸城,此时的白起生病了,所以没有随军。

第二年正月,秦军有所失利,秦昭襄王就想让白起统兵攻赵。白起拒绝了,理由一大堆。

理由一:邯郸城坚,易守难攻。

理由二:诸侯救兵将至,而且诸侯们对秦国十分痛恨,哀兵必胜!(《史记·白起王翦列传》:彼诸侯怨秦之日久矣。)

理由三:秦国经长平一战兵员死伤过半,国库空虚。

理由四:秦国劳师远征,赵国以逸待劳。

结论:赵军和诸侯军里应外合击败秦军。

料敌合变,神机妙算。白起真不愧是名将。只可惜,他只料准了战场上的事,却未料到官场上的事。他拒绝了秦王,让秦王难堪,这不是个性而是愚蠢。

秦王劝不动,就派范雎去请他,这原本是修复将相关系的大好时机,但白起却不领情,还是不肯,装病,着实不给面子。

个性是张扬了,杀身之祸也埋下了。

没有办法,秦昭襄王只能派遣他人担任前线总指挥,不过秦军围了八九个月还是徒劳。最后春申君带领楚军,信陵君带领魏军和赵军来了个里应外合将秦军杀得个大败。

得到消息后秦王是急得不得了。白起则表现出一股幸灾乐祸的样子还说这都是秦国不听他的缘故。(《史记·白起王翦列传》:武安君言曰:“秦不听臣计,今如何矣!”

秦王听到白起在说风凉话当然恼火,要白起上前线,白起再次拒绝,表示自己旧病复发难堪大任。范雎也再次恳请他为了国家利益辛苦下,不过白起依旧拒绝。

你范雎算个什么东西?大王都请不动我,还你!当初要不是你,赵地早并入大秦了,你这个该死的魏国人。

好嘛!你狠,大王和我三番两次来请你,都拿出真心诚意了,你还这么嚣张,嚣张是要付出代价的。范雎当然不是好惹的。

秦王,范雎很生气,后果相当严重,免去了白起所有职务,降为士兵,并要把他迁到他地。一下子白起失去了之前几十年的努力成果,从高高在上的封君成为了士兵。几十年如一梦,到头来一场空。此时的白起是真的生病了,长年正常,杀戮以及心情郁闷(痛恨范雎)拖垮了他的身体。

再过几个月,秦军在战场上一败涂地,秦王就把所有的愤怒都发泄到白起上,要他早日滚蛋离开咸阳。白起没有办法只能上路,显然朝廷中的大臣不想这么轻易放过他,有人向秦王打报告说白起心里很不服啊!秦昭襄王被愤怒冲昏了头脑,就派遣使者给白起送去一把宝剑,要他自杀,可怜白起就这样自杀了,一代战胜竟然以这种方式结束自己的戎马一生,是命运的捉弄还是讽刺?

由此可见,白起是个不择不扣的政治矮人,甚至是弱智。他将自己的感情凌驾于一切之上,虽有个性,却最终丧命。

秦昭襄王是君,白起是臣,秦王数次恳请白起出山,虽然比不上刘备的三顾茅庐,不过还是体现出秦王的诚意,白起如此一而再,再而三的拒绝有点不知好歹。何况君王是最好面子的,你不让他台阶下,还有好果子吃?同样,范雎也邀请白起两次,如果说第一次白起拒绝范雎是因为报复,为了得到心灵上的满足,那第二次纯粹是自寻死路,范雎也是个具有鲜明个性的人物,两个鲜明个性的人物碰撞在一起不仅会擦出强烈的火花,甚至还会发生爆炸。

更可笑的是,白起在秦军败后大说风凉话,这无疑是火上浇油。军事上的巨人居然不懂人情世故,不得不是种悲哀。

我们拿出和白起同传的王翦,同样是自己意见遭到忽视,两者的表现是大相径庭。得知秦军败退的消息后,王翦是不动如山,既无痛心疾首,也不幸灾乐祸(最起码表面功夫做到),哼着小歌,继续钓鱼。秦王嬴政亲自邀请他出山时,王翦以退为进,从而无意中迫使秦王满足的要求,从而为最后的胜利埋下基础。

我们来个假设:如果白起一开始摒弃成见,消除和范雎之间的恩怨,和秦王范雎达成协议上阵可以,但要掌握战场控制大权(包括撤退),那姑且不说他拿不下邯郸(楚魏联军九个月后才到达,凭借白起的军事能力攻下邯郸还真是个未知数!)最起码他能保住性命,延续军事生涯。

白起不是王翦,天下没有第二个白起。他选择了一条让世人疑惑的人。

最后说说白起在自杀之前情况,他质疑苍天自己到底犯了什么错?为何落得如此地步。(《史记·王翦白起列传》:我何罪于天而至此哉?)思考了一会,感叹道:“我死是应该的,长平之战中用诈术坑杀了数十万赵国士兵。这大概就是上天的报应吧!”

上天报应论这种东西说说而已,诚然你白起坑杀降卒做得很不地道,但你绝对放心,那些冤魂不会来找你的,如果你内心无愧,那也不会做噩梦。事实上,他完全可以避免悲剧,但一代英雄还是因为个性丧命。

其实,白起是幸运的,他死后秦人怜悯他,祭拜他,相比于秦国另外个伟人商鞅,他的运气实在好多了。

作者的话
朱育涛

暂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