目录
设置
书籍详情
加入书架
推荐票
金票
打赏
评论区
残明 作者: 平抑惊人 字数:3794 更新时间:2012-10-16 13:47:00

第二十三章 推演

巳时,艳阳当空。

李桢一马当先,率数十轻骑飞奔在山间那条仅容单马穿行的窄路上。前面,圆山已近在咫尺。

即使在赶路的时候,消息也不断传递到正在马上的李桢手里。从黄土垭进犯的那一路明军,行动谨慎,几乎毫无破绽。

双河镇明军已在一个时辰前开拔,报来的消息说,那支军队则是行伍散乱,几乎不成行列。这个时代的明军,还真是参差不齐到令人发指的地步。

战马一顿,李桢强有力的手紧紧勒住缰绳,随着一声长嘶,圆山,终于到了。

圆山,距离团山和两处战场的路程几乎相等,可算是真正意义上的“居中”。在这里,四处的消息传递更加迅速,命令,也更加快捷有效。

“老营千总队下面的一个什队,辰时,已经和来犯明军交过手了。”刚一下马,新的探报就到了。

“具体情形如何?”李桢心中一紧,表面上却若无其事地把马鞭抛给一个身旁的士卒,示意他牵走战马。

“全歼了敌军一个小队,杀敌十二人;出击的士卒三死,四伤。”侦骑大声地回答道,虽然满脸尘土,但神情中却带着一丝掩饰不住的快意。

“唔——”李桢的脸色也稍稍放松了些,稍一思索,又对侦骑吩咐道:“从伏击的小队中挑选一名口齿清楚的,过来见我。”

那侦骑应了一声,立刻打马飞奔而去。

“杀敌十二,我方只损三人,算是小胜一局。”姜涛也满面笑容的议论道。

“看来那些明军也没什么可怕。”韩大虎也接口道。

开局小胜一场,显然振奋了士气。这倒是李桢所乐见的。

不过,这个时代几乎所有人都是重直觉而轻计算。因此,从另一个角度来看,情形却并不如表面看上去的那么乐观。

首先,在己方损失上就应该加上伤者。这样一算,损失比就接近二比一。

其次,红衫军是防御的一方,又是伏击,这样一来,又要增加将近一半的战力。

因此,经过李桢暗自默算,实际的战力,明军甚至还略微占优。可想而知对手战力的强大。要知道红衫军这三个月来几乎日日训练,每周都有大小不等的战斗,而且训练的教官,还都是些经验丰富的老兵。

自己训练的部队,自己最清楚。在山地防御中,李桢的训练,借鉴的是经过自己改进的山地步兵的分队战术。而完全弃用了明军一直奉若神明的鸳鸯阵。

这套在河流水网、宽阔平原等地形所向无敌的阵法,并不适用于险要的山地。从黑水峪到商洛山,凡是这些险地,明军频频吃亏,败于训练和纪律都远远不如自己的对手。可是,戚继光的名头实在太响亮,功绩实在太卓著。以至于没有明军将领敢于质疑鸳鸯阵的效用。因此,一个很荒谬的现象就出现了:明军越是失败,就越是对戚继光奉若神明,其结果就是用错误的战术不断继续失败。这样数个循环下来,明军不断强化着自己的错误,以至于连那些文臣都忙着给下级军官普及戚帅的兵法。诚然,戚继光的兵法战术领先这个时代无数年。但是无法超越的权威,却让明军失去了任何改进的可能,逐渐陷入僵化。可是红衫军却没有那么多桎梏。

“小胜而已。”想到这里,李桢淡淡的道:“我军只是占了伏击的便宜。吩咐各部不要过于得意,还是以伏击和防御来迟滞敌军,切不可贸然出击。”

姜涛最先反映过来,点头道:“将军说的是。只有这样,才能更多了解前面的敌军。”说着往西北方向望了望,似乎想看到六十里外的鏖战。

“无妨,敌军的战力,我已经心中有数。占据山险,我军并不逊色。”李桢略一沉思,微笑道:“若是想要多了解明军,最好是知道统军的将领是谁?若真是宣、大边军,说不定鸿渐你还认得。”

说着众人进了圆山砦简陋的栅栏,四方更多的消息也如流水般传来:

“来犯明军的将官旗色为:红心、蓝边、黄带、珠璎、雉尾”

“前锋有千总旗一面,蓝心、蓝边、红带。”

“……”

众人的目光转向姜涛,仓卒之际,只有这个曾经的明军把总能够清楚得记得各色旗帜的含义。

“从将官旗的旗色看,是前营将官旗。”姜涛稍一思索,道:“明军前锋打的是左部千总旗,人数大概在一千到一千二百人之间。”

“按明军军制,一营兵马大概在三千六百人上下。”姜涛接着分析道:“人数上不会相差太多。”

一个标准的明军营,火器配备率超过六成:虎蹲炮、鸟铳、快枪、火箭齐备。这样的部队,如果在平原上遭遇,将会是所有农民军的噩梦。但是,在地形复杂、易守难攻的山区,又能够发挥出多大的力量呢?李桢不由仔细思量起来。

正在这时,新的探报再次从前方发来。

“侦骑探得:明军后队打二丈总兵旗,正中有‘虎’字。”

“虎?”韩大虎莫名其妙的道:“应该不会是什么绰号吧。”

“你以为官军是寻常盗匪?”姜涛白了他一眼,没好气的道:“明军怎么也不会把匪号挂在旗上,那将官就是姓虎无疑。”

“难道是——”忽然感觉很熟悉,但是一时又记不起来,李桢呆了片刻。

“虎大威?”姜涛忽然说道:“应该就是虎大威无疑!”

好像被一下子打开了一扇窗户,在姜涛的提醒下,李桢猛然想起来了这个并不出名的明将。

虎大威,榆林人。本塞外降卒,勇敢娴将略,从军有功,累官山西参将。……崇祯十年,代王忠为山西总兵官……

一边断断续续的分析着这些破碎的信息,李桢一边低声问道:“鸿渐认识此人吗?此人,有什么弱点?”第一手资料永远比史书上来得可靠。

姜涛沉默片刻,似乎在仔细回忆着什么。过了一会儿才道:“崇祯七年的时候,巡抚吴甡评论宣、大诸将说,唯有虎大威、猛如虎“沈毅可属兵事”……”

“崇祯十一年,兵部甄别诸大将的时候,虎大威又以称职增秩……”

“沉稳、谨慎……”李桢渐渐勾画着虎大威的性格,试探着揣摩对手的想法。

“崇祯十一年冬,京师戒严。虎大威又跟从象升转战钜鹿贾庄,被满人围困,最后虎大威溃围出。督师刘宇亮、总督孙传庭都褒奖虎大威敢勇,“身入重围,视他将异””姜涛继续侃侃而谈:“当时明军缺粮少衣,即使卢总督也只能每日一餐,又是严寒天气。能从满人的重围中杀出来,应当是有些过硬的本事!”

众人面面相觑,李桢心里也一阵紧张,不由暗骂:怎么其他的穿越小白书里,明军都是一群乌合之众呢?什么长枪方阵,火铳无敌,莫非自己是穿越进了困难模式?

“不过,此人也不是没有缺点。”姜涛终于想到了什么,匆忙补充道:“虎大威为偏裨时,自然是有声有色。现在做为大帅,兵马也不过数千人,经不起挫败,想必也是用兵一直颇为谨慎的原因吧。”没有足够的威望和资历,即使当了大帅,也不会有足够使用的精兵追随。

崇祯用人喜欢拔苗助长,一个好的偏裨,不一定总能胜任方面。难怪明军在山区里行军如此小心,到现在也只不过损失一个小队。这,应该算是一个可以利用的缺点吧。

想到这里,一个抽象的计划在心中渐渐成形。李桢捡了一枝枯枝,在地上几笔草草画出一个以圆山为中心的地形图,向众人招呼道:“看来,明军的目的已经很明显:双河镇明军,人多势众但战力不坚,正在徐徐推进,打算从南面平原,把我军的势力驱逐入山——”

看众人仔细聆听,没有人提出异议,李桢继续大声道:“而黄土垭明军,兵少而精,正跨越西南的山区,寻机和我军一战。若是我军避战,敌军必会从这里穿过小神沟,和双河镇明军合流。以图彻底夺回周围的平原、村庄。”

虽然这次的围剿看起来并没有那种犁庭扫穴的气势。但现在正是麦收时节,若是此时红衫军被官军驱逐进山区,不单单是被打回原型那么简单,接下来面对的,可是长达一年之久的饥饿威胁。

“明军谋划的确不错。”姜涛点头叹道:“如此两面钳制,声势浩大,令我们不敢轻出,又不是那种不死不休的一味猛进,让我们知难而退。用这样的办法来逐步削弱我们红衫军。”

“可惜明军算错了一点。”李桢点头表示同意,接着道:“明军一定是以为我们红衫军这些日子都在裹挟人口,所以才在南边投入重兵来迷惑我们。”

要是按照流寇的光荣传统,附近十几个村庄的男女老幼那是要全部裹挟的,人多越多就越是会给人造成一种虚假的安全感。但是人一多了,不但战斗力和机动力大幅衰退,连军事行动都要受到诸多限制。别的不说,乌合之众人聚集的再多,别说打败仗了,就是一连几个月没有粮食,就恐怕要不战自乱,大部分作鸟兽散。到时候,有一大批的降兵做带路党,这仗不打也败了。老闯王当时在黑水峪就是这么完蛋的。

但是偏偏红衫军没有任何在这个时空特别流行的流寇思想,连一丝一毫都没有。自出击平原,和淅川官军沿河对峙以来,红衫军在士卒的选拔上并没有因为势力的扩大而降低标准,只是建立了类似预备役的村民护卫队。所有村民只是为红衫军提供劳力和粮食,毫无裹挟的行动。因此,红衫军秉承兵贵精不贵多的原则,虽然人数上也略有增加,但是战斗力不减反增,也毫不惧怕明军庞大的数量。正所谓,失之毫厘则谬以千里,明军的谋划从一开始就走错了方向。

“俺们现在得找个机会,狠揍一通双河镇的明军,然后再回来和那个叫什么虎的明将算帐。”韩大虎大声嚷嚷道。经过李桢的分析,连他也看到了反击的机会。

“没错。”李桢道:“但是,要有人拖住这里的明军,至少,两天。”

“让俺去!”韩大虎大叫道。

“将军,让我去!”姜涛也大声道:“所有人中没有人比我更熟悉边军的战法,也更了解虎大威!”

“好!鸿渐,就有劳你了。”李桢原本就属意姜涛,看到对方主动请缨,立刻痛快的同意:“鸿渐,你现在就去统管前面的彭敬轩千总队,我再把教导队交给你,你只需给我死死拖住虎大威——”说道这里顿了顿,伸出两根手指道“至少——两天!两天后我必然回援!”

“将军请放心。我一定要让虎大威后悔进入这秦岭大山。”姜涛挺起胸膛,拱手道。

李桢点点头,目送姜涛匆匆远去的背影,又立刻下令道:“传令:团山所有人马,除新兵和辎重兵守卫团山城外,其余全部开来圆山砦。”回头瞥了一眼略有些悻悻然的韩大虎,小声道:“大虎,别丧气,快去整理下你的骑兵队。很快,就会有你砍不完的官军……”

作者的话